丹凤县位于秦岭东南麓,总面积2438平方公里,辖16个镇,208个村委会,总人口30万。丹凤因县城襟带丹江水,背依凤冠山而得名。
丹凤历史悠久,四千年前舜因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即商国;战国时为著名改革家商鞅封地,称商邑。“百艇千蹄”、“南北辐辏”的水旱码头龙驹寨,历史上系商国、商邑、商洛县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丹凤地处“秦楚咽喉”,史称“关中门户”,是“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重要通道,汉代刘邦、唐末黄巢、明末李自成先后转战或屯兵于境内。丹凤是革命老区,刘志丹、徐向前、贺龙、程子华、徐海东、郑位三、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丹凤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
丹凤文物会萃,境内有仰韶、龙山文化多处;古遗址有商邑、武关、龙驹寨、秦楚分界墙等;古墓葬有汉“四皓墓”等;古建筑有金“二郎庙”、清“船邦会馆”等。四皓古陵、商山雪霁、武关胜塞、昙花胜地、龙潭飞瀑、鸡冠插汉6处列入商州“八景十观”。其中4处列入《全国名胜词典》。
丹凤县文化底蕴深厚。周代商高著《周髀算经》,为勾股之祖。秦末汉初隐居商山的四皓,不愿受封,终老商山,其高风亮节,受世人敬拜。唐、宋、元、明以来,这里文人著述,曲节诗咏,承旧赋新,层出不绝。丹凤籍著名作家贾平凹、年轻网络作家谭易以商州、丹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享誉文坛。
丹凤地处我国南北分水岭,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物兼南北。汉江最长的支流丹江,源商洛,出陕境,全长443公里,河道迂回蜿蜒,绘就了商山丹水独特风貌。近年来,全县人民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全县林地面积274万亩,森林覆盖率68%,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县,是省会西安市的“后花园”和“绿色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