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为春节;正月初七,为人节,此日大晴,则“预示”人丁兴旺;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二月二,为中和节;三月有清明节(同寒食节合二为一);五月初五,为端阳节;六月六,送新(女婿给岳丈家送新麦馍);七月七,巧娘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十月一,鬼节;挨次为冬至;腊月初五,五豆节;腊月初八,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灶王节(小年);腊月三十,除夕。下湖人有提前于腊月二十八过除夕的习惯。
转 坛
每逢元宵节,商洛镇(即今日之商镇)人都要在大佛殿后方圆百亩的麦田里设坛,用木棍栽桩,竹竿扎墙,葛条织网,按照“坛图”扎坛。坛图取“一洲四县”之义,中间表示古商州,左边九个拐角,表示州城周长九里九,外面四框,表示所辖四县。坛前正中,搭有尖形席棚,内供菩萨,书“金童引上逍遥路,玉女同归不夜天”为联语。转坛前由坛主主祭,祈求年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后率众转坛。其时,灯火映红天际,鼓乐响彻夜空,万头攒动,人流滚滚,移动顺序是坛主王斜村“压坛”在前,其他20个村的转坛队伍按照到达先后相随。先由中间正行向上,把九个拐角的商州城转完,再将外围上框道(四县)转完,最后由出口出坛。由于转的人、看的人太多,往往要通宵达旦才能转完。各村一般只转十四、十五两晚,而坛主王斜村十六日晚要单独再转一次,仪式规定这叫“落坛”。
转坛者,以村为单位,分为领头、灯队、鼓乐队和群众队伍四部分,由一位年高德劭者手托头灯担任先导。灯队24人,手执牌灯、旗灯、角灯,……用以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鼓乐队有牛皮大鼓、土铙、筛锣,还有一种转坛仪式所特有的刨锣。队伍最后是身着盛装的男女老少,他们手提羊抵仗、猴爬竿、白鹤亮翅、孔雀开屏、狮子滚绣球等花灯,伴随着鼓乐节奏行进。登高望之,整个专转坛宛如蛟龙翻江戏水,蔚为壮观。
路灯会
这是竹林关、土门一带特有的活动(兼具灯展及举灯游行)。按当地古俗,三月十八娘娘会两天,二十日财神会两天,二十一日关帝会,二十二日药王会,四会相连持续六天,不仅昼夜有戏,而且有路灯会游玩。路灯会由白龙社、青龙社、黑龙社、黄龙社、关王社、三官社、张村社、阎王社轮流承办。其灯会之规模,花灯之奇巧,为方圆数百里绝无仅有,素以“全架灯”闻名。届时不仅有商县、商南、山阳、洛南等邻县民众前来赶会,而且湖北、河南、四川、山西诸省商贾亦不远千里前来,成为省际文化、商品的大交流。娘娘庙附近“一百单三庙”(实则是一古柏被三庙所围)为中心会场。所谓“全架灯”即各社参展花灯是48盏者称为“全架”(有的多达96盏);只有24盏者,谓之“半架”。花灯除宫灯(圆、方六棱)外,鸟、兽、鱼、虫、翎毛、花卉、车船、人物、蔬菜、瓜果应有尽有。民国初增“双十灯”。抗日战争时,增加飞机灯、大炮灯、保全国土灯、炸弹灯、秋海棠叶灯。全架灯白日供游人观赏,夜晚举灯游行,跟随牌灯与锣鼓之后,走在故事队之前,当故事节目表演时,各种灯散立周围,一则扎场子,二则为场地照明,故亦称为“故事灯”。
当地习俗,无子者常在落灯之夜“偷”灯,看管灯架者只佯追,有意让其“偷”走。“偷”灯者将灯挂床头,以乞贵子。果得子,使精制上等花灯二盏或多盏送还,以表谢忱。
童子摸秋
在丹凤,每逢夏历八月十五晚上,当月亮还没出来时,娃娃们便要出门去“摸秋”,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溜到村外秋田里,通过与护田村童反复斗智、较量,总得摸一样瓜菜,方能回家。如果摸的是葱,人们会说“这娃长大一定聪明”,准会奖赏给月饼;如果摸到瓜,人们会说:“这娃真是个实心北瓜”,则促其增智;如果摸到辣子,就认为这娃往后准是个火辣脾气,遂教导以沉着;如果谁摸个葫芦,那是顶好不过,大人就会叫娃把“葫芦娃”悄悄送给村里才结婚或虽结婚数年尚未生娃的家,主家准会高兴地把娃当“神”敬,端上核桃、栗子、大红枣,好吃好喝款待一番。
中秋斗鞭
甩响鞭盛行龙驹寨、商镇川道。早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各村小伙就提前做各项准备。他们用新割来的龙须草,结成胳膊粗、一二丈长的草鞭,再用好麻搭鞭梢,然后便开始赛前练兵了。
待到中秋之夜,明月初上,性急的鞭手们便按捺不住激奋,等不及与家人一起赏月,胡乱装上几块月饼,便摩拳擦掌地来到大场畔或宽敞街巷,各据一方,挥舞长鞭,面迎对手,大显神威。有的将长鞭在头顶上盘旋一圈后,猛地一收,只听“叭”的一声炸响,如雷贯耳;有的则先憋足一口气,然后将长鞭上下挥甩,左右开弓,只听“叭!叭!叭!……”一阵脆响,接连不断;更有佼佼者,伴随着银蛇飞舞,脆响声声,做出翻、爬、扑、滚等高难度杂耍动作,赢得阵阵喝彩。
经过一段表演,臂力强、技艺高的甩鞭手在众人簇拥下赶到邻近村子,或在大场对垒,或隔沟对峙,各甩长鞭,各显所能,一直甩到对方甘拜下风,方肯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