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红莲今更艳
——记陕西省劳动模范徐升莲
她的事迹誉满三秦,传遍乡邻,她先后荣获民政部最高荣誉奖“孺子牛”等全国、省、市各种奖项58次。她创办的敬老院也荣获“全国敬老模范”、“残疾人之家”等殊荣28项。她出席过全国民政第10次会议、全国第七次妇女代表大会,当选为陕西省第八、第九、第十届党代表,她的事迹《商山深处的“活菩萨”》纳入了《陕西精神宽厚包容的陕西人》,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的三次接见,特别是1995年12月22日,江总书记亲临该院视察,亲笔题写了“商山敬老院”院名,还伸出拇指夸奖她,她就是丹凤县商山爱心护理院院长徐升莲。
她30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敬老事业,先后亲手照顾供养老人800多名,收养五保老人361人,收留流浪乞讨人员23名,收养弃婴孤儿32名,亲手送走了353名老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同凡响的事情,被媒体誉为“商山红莲”,成为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新闻人物。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徐升莲用真情、用爱心、用善心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爱之歌。
无私创办敬老院
徐升莲,1943年出生于山阳县,1961年嫁到丹凤县大峪乡保定村。这个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的农家女,啥苦都吃过。她从小怀着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1958年她在山阳县赛鹤岭公社当了3年敬老院管理员,1961年嫁给在地区公路段工作的刘都喜后,先后担任过大队长、妇女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建筑队长,带领群众为保定村修建了3所学校、修整了一片面积达75亩的河滩地,建起了牛场、林场、文冠果场等,至今大峪沟口的山崖上还留着她们当年书写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8个大字。与此同时,徐升莲的小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改革开放后,她带头勤劳致富。从丈夫的 “铁饭碗”里抠了些钱,到外地买回耕牛、长毛兔、良种鸡、榨油机,还承包了3亩葡萄园,一年要收入七八千元。县上选派她参加“多种经营”宣讲团,到各地巡回宣讲。她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可生活巧妙地给她作了另外的安排。1984年原大峪乡党委派她去商山村原知青点留下的一院旧房里筹办敬老院,就这样她的致富计划被打乱了,但她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这种时候不应该说半个“不”字。说干就干她带着国家下拨的5000元钱,走进那个蛛网罩门、窗扇破损的旧院子。修缮时钱不够用,她从自己口袋里拿来1300元,接着又把家中的30只兔、32只鸡以及大秤、圆笼、猪槽等带到敬老院,摆开一幅以院为家的架势。
敬老院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中,丈夫见她太辛苦了,怕累坏了身子便数落她:“娃他奶得半身不遂,你背进背出一年多,刚把老人送终,又去敬老院侍候那些病病老汉。你是放着自在不自在,逮个老鼠咬布袋,图啥嘛?”徐升莲心平气和地说:“你不知道那些孤寡老人有多可怜!人家的老人还不跟咱的老人一样?你我都是党员,不能大话由咱说,苦差事都交给人家干”。第二天,她照例走进了敬老院。当年11月10日,一阵鞭炮声后,大峪敬老院这个新的大家庭,在商山怀抱里诞生了。
从此,敬老院的事业占据了她全部身心,她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家庭副业和料理家务。她咬了咬牙,狠了狠心,把买来后经营不到一年的榨油机折本卖掉,新盖的机房只收了几百元瓦钱,鸡和兔全给了敬老院,4头猪喂肥后也卖了,葡萄园让给了养子。她本人也真想使自己无牵无挂,但毕竟是个农家妇女,舍不得那6头亲手喂养起来的牛,更不忍心让当时只有14岁的儿子继红一个人在家夜守孤灯。于是,她找到邻居彭密蕊,商定每月给40元钱代她做饭、喂牛,并给小继红做伴儿。虽然她每月多付出10元钱,但是院里的孤寡老人却有了依靠,乡上、村上的负担减轻了。
万事开头难,她克服了养老院创办初期的种种困难,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孤寡老人的生活和敬老院的发展,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不停地运转。如今20多年过去了,敬老院由仅有10间破瓦房,资产不到1万元,发展到现在拥有资产203万元,建有老年公寓、3栋住宅楼和健身房、游艺厅、歌舞厅、保健站、洗浴室等多功能设施,还安装了暖气,健全了服务设施,先后为1112名省内外离退休老干部和孤寡老人在这里颐养天年,把爱心护理院办成了温馨的大家园。
情系孤老终不悔
敬老院是个特殊的天地,院民是一些年老多病无儿女的残疾智障人。有瞎子、哑吧、聋子及低能人,由于长期的孤寡生活,缺少亲人的抚慰照料,变得生活无序,感情脆弱,性情孤癖,大多数人都不合群,吵嘴骂人是家常便饭。要照料好这些老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
94岁的彭厚林患有多年间歇性精神病,动不动就骂院友是“反革命”,闹得院里整天不得安宁。为不影响院内的其他老人,徐升莲想办法把他送到院外另找地方住下,坚持给他送饭、送水、送药,等他病情好转后又把他接回院内。
1987年10月,徐升莲到40里外的深山万坪村催要“五保户”老人的口粮时,一位老奶奶听到她和村干部的谈话,就主动搭话说“你是徐院长吧,人都说你是活菩萨,我早就想见你了!”交谈中,徐升莲得知这位老人叫吕香子,63岁,是个双目失明的孤老,家中一贫如洗,只有几只鸡与她作伴,进屋一看,炕上锅台上沾满了鸡粪。看到屋内的景象,徐升莲心酸得直想流泪。老人恳请徐升莲把她带进敬老院,她二话不说,扶着老人出了家门。老人走不动了,她就背着她,40多里山路,她硬是咬紧牙关一步一步把她背着走进了敬老院。回到敬老院,已是半夜时分,她烧了一锅热水,从头到脚给老人洗了澡又换了一身新衣服,当晚就和她睡在一张床上,老人禁不住感激的说:“我都好多年没洗过澡了,你真比我女子还亲”。徐升莲深情地说,“老人家,我就是你的女子,你的亲人!”
1989年11月23日,是徐升莲最难过的一天,这天是刘海余老人的忌日。老人去世时只有66岁,去世前,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给老人擦身,给老人穿上早就准备好的寿衣,让自己的儿子给老人买了花圈和祭品,给老人隆重地办理了丧事。群众看见她善待这样一位无儿无女的老人,都很感动。20多年来,她已为在这里的93名五保老人办理了丧事,让他们没有遗憾的走完人生最后旅程。她还在院附近征一亩多地作为公墓,安葬了101位老人,送走了313个老人。她在院里身体力行,对新入院的老人,她都要亲自接待,帮老人打水、为老人铺床,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去年腊月,先后有2位高龄老人因病重而被医院拒收,不抱希望的家属慕名找到徐升莲,经医生诊断同意治疗并收留在院内,徐升莲不分昼夜,寸步不离亲自端屎倒尿,当起了护理员,在医生精心治疗和徐升莲的护理下,2位病重老人先后得到了康复,成为院里的一大奇迹,门诊部由此变成了住院部,老人和家属感动的热泪盈眶,徐升莲却说“为老人奉献付出是一种幸福”。
院里的彭六娃,自小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走路东倒西歪。一天清晨,他仰面朝天地跌倒在门口,手上提的便桶倒扣在头上,躺在地上爬不起来,只好对天长哭。徐升莲听见后急忙跑上去将他扶起来,把他弄脏的衣服脱掉,用温水给他擦净了身子,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后来他病情好转,和一位女院民互相有了感情,徐升莲便主动给他俩办了喜事。在她热心的撮合下,院里还成功为8对老人举办了集体婚礼,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安享幸福的晚年。
如今,随着社会老龄化到来,一些老人因为儿女忙于工作没人管,她就顺应时势,拓宽服务领域,延伸关爱渠道,办起了代养业务,先后有数百名老人住进了敬老院代养。在院里享受着天伦之乐。此外,她还先后收养6名孤儿、9名弃婴,供他们上学,安排他们的日常生活。今年有一名孤儿考上了大学,还有的考上了重点中学,有的已走向社会,前不久她还在院内为一名孤儿办理了结婚庆典,现在院里还养育着5名孤儿。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徐升莲对待孤寡老人总是细心入微,她亲自照料侍候的住院老人已达800多位,并为每位老人都建立了个人档案,哪位老人过生日,她都提前给准备寿面、寿桃,买好生日蛋糕,每月集体为老人过生日一次。为丰富老人们的生活,她组织老人到丹江河堤风景区等地参观游览。还在院里建起了十多万元的健身房和室外健身设备,购置了象棋、跳棋等娱乐用品;购买了彩电、VCD等音像设备,订阅了报刊杂志,使老人们的生活过得丰富充实有滋有味。
在日常生活中,她细心地给老人们安排食谱,每周保证两顿肉,节日还进行大改善。春节期间,她发给每位收养的老人30元钱,以便让给拜年的孩子们发压岁钱,还发给糖果、花生等小食品,供老人们接待来访客人。她给孤寡老人的晚年带来无尽的仁爱与安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徐升莲精神的感召下,经她调解,使本地36个家庭避免了破裂,28对父子、母女间矛盾得以化解,尊老、敬老、爱老不仅在院里而且在丹凤县已蔚然成风。
大胆创业谱新篇
敬老院办起来了,孤寡老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但徐升莲并不满足。决定走“以院办厂、以厂补院”的新路子,使养老院逐步由供养型走向福利型,由单纯的福利型走向康复型转变。自己贷款80多万元,开办地毯厂,搞来料加工。还又动工新建了千只鸡场、百头猪场和百头牛场。成立了产业合作社,不但安排困难子女180多人就业,还使养老院彻底摆脱了困难。多种经营和办厂收入每年可为养老院提供资金近6万元,省、市、县领导参观后称赞说:“这老婆子办了件连男人都不敢办的事!”。
1997年被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命名为试点单位后,徐升莲按照《规定》要求,科学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各项服务设施。投资29.3万元改建了门诊部,配备了药房和医疗器械,和中心医院长期合作,由2名主治医师和3名护士24小时为老人服务。县上社保部门还把门诊部列为医疗报销单位,不仅方便了院里老人看病,也为周边村看病就诊提供了方便。她十分重视护理队伍建设,制定完善护理员职责、管理人员职责、安全卫生制度、伙食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制定了养老院护理员培训工作规划,坚持每周二次对护理员进行系统培训。养老院被县民政局确定为护理员培训基地,已为全县9所敬老院院长和护理人员集中进行了现场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由于院里四大设施齐全,六大服务功能完善,连续三年获得“陕西省十佳老年公寓”,连续两年被评为“陕西优秀爱心护理院”。2010年8月,被省老龄办和省老基会命名为“陕西省爱心护理示范基地”,同年11月,在该院召开了全省爱心护理院现场会,徐升莲又一次受到同行们的一致高度赞扬,成为陕西养老护理事业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商山红莲今更艳
徐升莲的努力得到了公认,她和她的爱心护理院先后荣获各种荣誉奖项82次,其中:国家级11次,省级36次,市级27次,她自己荣获“全国敬老好儿女金奖”、“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十大孝子”,商山爱心护理院成为“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殊荣如山。但她一点也不自满,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工作做得更具体、更实在。她为了使更多有需求的老人住进护理院,她在院隔壁又征地30亩,投资684万元,新建了3层180间砖混结构双面楼房,面积5100平方米,床位460张,现主体已建成,正待装修粉刷,将是高档次的商山爱心护理分院。
尔今,徐升莲已是一位70岁的老人,可她精神矍铄、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仍然一心扑在敬老事业上,为院里发展日夜操劳。
巍巍商山记录着她的奋斗历程,滔滔丹江诉说着她的仁爱情怀,一串串荣誉展示了她不凡的业绩,她为孤寡老人撑起了一片蓝天,在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辉典范。
(注:本文节选自《丹凤县劳模风采录》原文由曹海青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