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法治丹凤 > 法治动态 > 正文
流动人口管理十年取得重大突破
时间:2012-09-28 15:19 来源:丹凤县司法局 作者:丹凤县司法局

 江苏省张家港市根据相关标准,对新市民(在张家港连续工作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实行逐一打分,分值在媒体公示,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经公示无异议的,可享有户口迁入、政策内生育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幼儿园)及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市民化待遇。新市民积分管理是加速新市民同城化待遇的具体体现。

  为亲身感受新市民积分管理带来的成效,《法制日报》记者深入基层,对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进行了广泛的采访。

 

 

张家港新市民赵凯夫妇: 儿子以新市民子女身份入学

  

本报记者杜萌

人物背景

  2003年春天,赵凯从老家安徽省灵璧县农村来到江苏省张家港市打工。今年29岁。打拼几年,赵凯在一家纺织公司谋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妻子则在菜市场盘下一间小饭铺和开水房。儿子3岁时,赵凯夫妇将孩子从老家接到身边。赵凯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儿子进入本地公立学校学习。

 

  天黑下来,时针指向19时整。

  赵凯结束了中班8小时工作,骑上那辆刚买不久的带斗儿三轮电瓶车,从厂区里来到美利肯纺织(张家港)有限公司厂门口,在门卫室安置的出勤卡机上刷完卡,守候在厂门外的记者跟随他上路。

  电瓶车向北、向东行驶十几分钟后,拐进福前菜市场东侧的一条窄短的小巷,那里有赵凯与妻子几年前盘下的小饭铺和开水房。

  “我每天下班都帮她打理生意,一个人忙不过来。”赵凯戴着一副白边眼镜,瘦瘦高高的个子,讲话斯斯文文。他身着工装走进那间只摆了两张小长桌、四个长条凳的小饭铺,与围着围裙的妻子张珊珊耳语几句,在煤气灶前抄起锅铲忙碌起来。很快,妻子将他做好的两大碗荷包蛋面条端给两位坐等的食客,而他们7岁的儿子赵文博,正欢叫着与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在小巷里奔来跑去。

  赵凯出生在安徽灵璧县农村,今年29岁。2003年春天,他来张家港打工时,张家港市还没有成立暂住人口管理中心。

  “老家农村没有幼儿园。”赵凯抽空与记者聊天,说村里孩子上小学要去百里外的县城。他在张家港居住近10,觉得这里政策好,城市整洁,当地人对外来人员友善。

  儿子3岁时,小夫妻俩将孩子从老家接到身边。赵凯设定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让儿子进入本地公立学校学习。他事先打听清楚,若想让儿子就读本地公立小学,其先决条件之一是要进入本地公立幼儿园。于是,小夫妻俩在福前幼儿园西墙外的菜市场盘下一间小饭铺和开水房,继而将幼小的儿子顺利送入幼儿园。

  本以为如此顺顺当当不再费力,偏偏在今年5月冒出个新市民积分管理办法,说是本地教育资源有限,出于公平,凡新市民子女就读本地公立学校,必须经过评分排名,再据此依照本地教育部门提供的学生人数入校。眼看儿子几个月后要升小学,这消息令赵凯十分慌张。

  如何为儿子办理入学积分手续,赵凯最先找到福前社区掌管新市民事务的协管员陈萍。

  陈萍依据积分规定帮助赵凯对自己孩子的情况做出的分析,让赵凯心里安稳一些:他曾苦读3,2010年通过江苏省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文凭;小夫妻俩没有违反计划生育规定、没有违法犯罪记录等等都成为孩子入学获分的重要因素。但只要政府没张榜公示,一切都不敢说确定。

  “那天公示入学评分的报纸,我跑了几条街都没买到,全被抢光了。”张珊珊空闲下来,对站立在小饭铺门外的记者说,丈夫到杨舍镇新市民事务中心积分窗口去了四趟,她去了两趟,最终在大厅里张贴的那张报纸上查到了结果——儿子赵文博的姓名排在乘航小学福前分校新市民子女入学名录第一名的位置上。

  夜深时分,最后一名食客结账离开,小夫妻收拾完毕,用一根铁钩将卷帘门勾落锁住,张珊珊拎着两瓶开水领着儿子走出巷子,拐上一座跨河小桥。小桥宽度不足一米,只有一侧桥栏。这家人下桥沿河边前行数十米,拐进那间租住了4年的小平房。

  开锁、开门、开灯,明亮的灯光溢满这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

  夫妻俩坐在大床上,与坐在小凳上的记者继续聊着。

  “孩子名字是她起的。”赵凯扭头看了看张珊珊。

  张珊珊爱抚地摸着儿子的脑袋说:“我特别想读大学,想读英语。”但她因为举家迁至上海宝山经营蔬菜大棚,所以在家乡蚌埠农村只读到初二就辍学了。提起父亲凌晨运菜遭遇车祸两年后去世,提起母亲年迈仍不舍放弃大棚生意,她眼里滚落出泪水,赵凯默不作声地递上纸巾…….

  “我们是不打算回老家的。”临近采访结束时,张珊珊这样说。

  记者出门告别时,张珊珊执拗地将特意买来的两个西瓜递到记者手上。

  夜色河边,小夫妻俩向记者高高扬起手臂告别。

 

 

张家港某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邱旭: 这位新市民肯吃苦又爱动脑

  能够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新市民子女入学名录上的第一名,证明赵凯在城市的打拼是成功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赵凯所在公司的生产部经理邱旭,见证了“进厂很长时间”的赵凯的打拼经历。

 

本报记者杜萌

  “赵凯属于肯吃苦又爱动脑筋的工人。”

  公司生产部经理邱旭坐在记者对面,谈及外地来此打工的生产线工人赵凯,以他个人评价向记者作着介绍。

  记者走进厂区时就注意到这里厂房高大,环境整洁,办公区会议室里的大圆桌上摆着可视电话、落地玻璃的百叶窗内侧置放着书写黑板,上面写满英文。

  闻知记者话题涉及外地人在本地享受新市民积分一事,邱旭笑了。

  事实上,年届不惑的邱旭同样不是本地人,尽管他也算是新市民,但他比赵凯来张家港的年限要早了七八年。这位生产部经理出生在江西九江,1996年从武汉纺织工学院毕业,至今辗转过4家公司任职,来这家公司前在上海呆过一段时间。

  “我妻子是本地人,我们1999年结婚,孩子2000年出生,今年上初一。”邱旭现任职的这家公司是一家外资独资企业,本地工人与外地工人各占一半。与赵凯一同进厂的那批工人被认为是整体素质较高的一批,当年赵凯经过考试、面试被认可后入厂,而报考这家企业人员多达数百人,企业选人比例为10:3

  “一直以来,他兢兢业业,工作负责。”记者问这位生产部经理什么是好工人,邱旭略微思索后说,好工人“体力、脑力兼备”。在他看来,机械地完成生产任务、光干活不动脑筋,不能算是好工人。他说赵凯进厂很长时间,一直很勤奋、不怕脏累,尤其是在如何改动生产线操作程序降低次品率方面提出过多次建议,这给邱旭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家港新市民事务协管员陈萍: 积分窗口工作紧张得像打仗

  

本报记者杜萌

  今年35岁的陈萍是张家港市杨舍镇西闸村人。6年前,应聘成为张家港市公安局专职协管员。她的工作包括采集和登记辖区外来人员租住信息,帮助办理暂住证、居住证,了解育龄妇女怀孕情况、孩子读书等等琐碎而繁杂的事项。热情、爽快,说话办事干练、利索的陈萍很适应这项工作。新市民积分管理办法公布后,找陈萍咨询的人很多,赵凯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赵凯的问题问得细致,陈萍对他印象颇深。

 

  路边那幢二层小楼上的“杨舍镇福前警务站”标识特别醒目。小楼一层临街那间办公室门上并排挂着五块铭牌,分别为杨舍镇“综合治理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派出所警务室”、“流动人口服务站”、“治安联防队”。

  本以为整幢小楼都是警务室的,没想到5个部门拥在这间不足15平米的小房间里,房间里只摆放着4张办公桌。

  陪同记者前去采访的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入学申请科科长秦敏,把这里负责新市民事务的协管员陈萍约来办公室接受采访。

  陈萍今年35,杨舍镇西闸村人。6年前,张家港市公安局招聘专职协管员。因为乐意做这份工作,又拥有中专文凭,再加上经商数年的经历,陈萍被录用,随即参加了全市第一期专职协管员队伍的培训。

  陈萍的工作包括采集和登记辖区外来人员租住信息,帮助办理暂住证、居住证,法制宣传、计划生育宣传,以及调解纠纷、搜寻违法犯罪线索、介绍工作、了解育龄妇女怀孕情况、孩子读书等等琐碎而繁杂的事项。热情、爽快,说话办事干练、利索的陈萍很适应这项工作。

  听到记者问起赵凯的情况,她说:“赵凯在我们这里租住,上班不在这里。”

  陈萍翻开手上的“暂住人员登记簿”,找到写有赵凯登记信息的那一页。记者注意到那一大本“暂住人员登记簿”很厚,封皮卷曲,且有折痕和毛边。

  陈萍说这本登记簿每天都随身携带,以便及时查阅、更新流动人口信息。她指着面前那张办公桌说:“我很少在这里坐着,天天在外面转”。

  “我负责的辖区里有1000户人家,每间房屋租住什么人,甚至连房屋什么结构和布局我都清楚。”陈萍很自信。她对赵凯一家的印象是,“他人挺憨厚,很客气。妻子开个小吃店,蛮和善的,小夫妻挺和谐”。她说这家人与房东关系很好,小男孩虎头虎脑。

  积分管理办法公布后,来这里咨询的人很多,小屋内外人挤人,电动车、小三轮摆到马路上还摆不下。赵凯来这里咨询时陈萍接待过他。她记得自己递给赵凯一份“新市民积分管理知识问答”宣传折页,还记得赵凯问得很细。

  “都是为小孩子上学读书嘛。”陈萍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七八张嘴同时对着我问话,嗓子两天就哑了,生疼,喝水都没感觉,一天到晚耳鸣嗡嗡的。”这种状况持续了两周多。

  陈萍忙完这里积分管理事项咨询解释工作后,被抽调到杨舍镇新市民事务积分窗口帮忙,那里的工作更像打仗一样高度紧张、劳碌异常……

  “都过去啦。”陈萍抿着嘴角笑了笑。

  下午派出所通知开会,陈萍去派出所开会,顺路带我们去见赵凯租房的房东,预约晚上采访,以免唐突。她骑着电动车拐进福前一组的一排村宅,下车找房东联系,十分熟络、亲切地用当地话讲了一番,然后急急忙忙地离开了。

 

张家港新市民事务中心主任王树秋: 逾万新市民子女入学入医无异议

  赵凯夫妇的儿子顺利进入公办学校,得益于张家港市“新市民入户、入学、入医”这项在国内各地没有任何先例的新政。这项新政的执行运转是由新市民事务中心来完成的。身为新市民事务中心主任的王树秋,经历了申请人数从几千人骤增至数万人所带来的可怕的工作量的冲击,在巨大的压力下,他几个月内体重掉了15斤。令他欣慰的是,在对积分新市民的名单进行公示后,没有出现一起投诉。

 

 

本报记者杜萌

  早晨的阳光穿过几扇南向大玻璃窗,映在新市民事务中心主任办公室的西墙上,阵阵桂花香气,时而飘入窗内,沁人肺腑。

  王树秋坐在记者对面,点燃一支烟,凝神片刻,向记者忆起4个月来令他难忘的施政亲历。

  采访前,记者查询张家港政府网站获悉:张家港市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经济带交汇处,是一座新兴港口工业城市,下辖8个镇和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7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90.5万。

  王树秋向记者提供了917日全市流动人口调查摸底工作每日进度表,那是记者抵达张家港采访的第一天。数据显示:全市当日16周岁以上流动人口数量为56.47万人,16周岁以下8.61万人,该市流动人口总计65.08万人。

  “我们这里的流动人口总量,近年来连续在高位运行,已经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王树秋说。

  今年418,张家港市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新市民同城化待遇步伐的实施意见》。17天后,成立不久的新市民积分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张家港市新市民积分管理实施细则》。

  记者从政府文件上看到,“张家港市新市民”是指那些“持居住证或有效期内的暂住证在我市居住的人员”。而张家港市新市民依照积分管理办法,能够享有入户,政策内生育的未成年子女入读公办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政策内生育的未成年子女(在本市入园、入学)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待遇。

  这项在国内各地没有任何先例的新政,在张家港被简称为“新市民入户、入学、入医”。

  新政出台前,新市民事务中心进行过多次可行性调研,并向方方面面征求过意见。他们深晓新市民对即将出台新政的最强烈需求——子女入学、子女入医、入户。

  新政公布之初,人们揣测、观望。6月初,成功递交积分管理申请表的人数仅有2139人。然而,随着当地媒体的强力宣传,消息犹如滴水溅油锅,在外来务工人员、果贩、菜贩、商铺老板、企业白领中呈爆炸性扩散……

  6月底,成功递交积分管理申请表的人数骤增至48500人。迅猛攀升的人数以猝不及防的迅猛来势,在后续的两个月里带来了可怕的工作量,将新市民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和领导们在屈指可数的时间大限下逼到濒临崩溃的边缘。

  新市民积分信息涉及3大项19个类别,评分部门达14家。每份申请档案必须经过三轮审核,特别是在计生证明、居住年限和加分材料的审核上不允许有任何疏漏。

  据新市民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松祥介绍,55日以来,张家港市各()镇建成的新市民积分工作窗口开始实行一周7天、每天朝69工作时间制。全市从823名协管员中抽调100名业务精湛者,以确保实现新市民“申请不跑空、资料不积压、评分不拖拉”的工作目标。

  “你要是当时来了,就能看到我们中心每个基层点积分窗口人满为患的场面。”张松祥说,那种场面让有些年纪的人想起了几十年前商品奇缺时,人们抢购配给物品时的情景。

  申请入学、入医日期结束时,全市共接受新市民积分咨询8.8万人次,领取登记表7.8万人次,申请入医40204,其中符合申请条件的对象15845,申请入学10407人。申请入户631人。

  6月底,张家港市10000名新市民子女凭积分加入居民医疗保险。

  9月初,张家港市7898名新市民子女凭积分成功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其余2509名未能成功申请积分入学的学龄新市民子女或回老家,或到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均顺利就读。

  “那是我人生遇到的最难时刻。”王树秋下乡插过队,到部队当过兵,退役当过工人,继而考进公安局当警察当派出所长,又去兼任镇长,调回市局升任副局长。5年前被派往张家港市暂住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兼主任,尽管该单位更名张家港市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今年年初再更名为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他这位兼职主任的人事档案至今还在市公安局,至今还是市公安局副局长。

  “几个月下来我瘦掉了15斤。”王树秋说那些日子里他一夜夜睡不着。

  对视着王树秋的眼睛,听到他坦率而不打任何官腔的介绍,仍难以感同身受地体验他到底经受了怎样的忧虑。

  “我们积分窗口的工作人员天不亮出门,天黑进家,嗓子哑了,发烧挂水,药片放在电脑旁边,上厕所时间都没有,孩子管不了,老人侍候不上,但大家硬是顶住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尽管这种工作情形是中心领导们不曾料到的,但最让王树秋欣慰的是,“我们做到了阳光政府的承诺,公平、公正、公开每个成功申请积分新市民的分数档,公示后没有出现一起投诉”。

  920日上午,王树秋在办公室里递给记者一份新市民事务中心向市委提交的有关新市民积分入医入学工作专题汇报。记者看到,张家港市委书记徐美健在这份汇报上写下这句话: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新市民积分管理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一系列法规政策保障流动人口权益

  

本报记者余飞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到2015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奋斗目标。

  在不少专家看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的出台,意味着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将会有新的突破。

  实际上,1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不断推动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各种模式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到其工作的城市中来。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从“暂住证”到“居住证”的转变。

  今年11,《广东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这一条例使居住证制度在广东全省全面推行。据此,广东逐步将流动人口居住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功能都纳入到了这个制度中,广东为在粤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就业服务、传染病防治和儿童计划免疫保健服务等七大类公共服务。办理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还可以享有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等四大类公共服务,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流动人口给予“入户入学”。

  对于从“暂住证”到“居住证”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认为,从表面上看虽然是一字之变,但如果附着在证件上的种种公共服务能够落到实处,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

  “其实,近年来,我国在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法规。”唐钧说,在医疗保险方面,医保工作的推进也覆盖了流动人口,2010年《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也是为了解决流动人口医保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在养老保险方面,社会保险法也作出了规定。

  据介绍,201171日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同时还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该规定解决了广大农民工因社会保险缴费难以达到十五年而养老保险权益难以“兑现”的现实问题。

  “除此之外,在流动人员子女在务工地点上学,农民工住房保障等问题方面,国家也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保证。”唐钧说,而且,一些地方也大力推行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如上海、浙江等地,允许农民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80%。在江浙一带,一些地方让流动人口参与到居委会选举和社区管理中。

  “近年来,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得到提高,这种变化让流动人口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唐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