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阿姨”调解室、三和调解室、陆锡铭调解室……近年来,江苏独具特色的品牌调解室层出不穷,为“大调解”工作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有力促进了社会平安和谐。
作为“大调解”机制的发源地,江苏坚持源头预防、关口前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各类矛盾纠纷以及案件、事件、事故的发生,使平安建设有了坚实根基。
专业调解向区域行业延伸
今年4月底,江苏省南通市肿瘤医院发生一起医疗纠纷,患者突然死亡后,患者家属认为医院应负全责,索赔100万元,但医院认为自己无责,只愿意赔偿5000元。
“若在以前,医患双方很可能就赔偿问题扯皮很长时间,或者走上耗时耗力的诉讼之路,甚至还有可能发生医闹等事件。”南通市医患纠纷调处中心主任李金锋说,“中心主动介入,双方仅用3天时间,就达成了调解协议,院方赔偿患者7.6万元,案结事了。”
南通市医患纠纷调处中心成立于2008年,负责调处南通市区范围内二级以上医院发生的医患纠纷,并由77名医学专家组成医患纠纷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智囊团”化解专业纠纷。中心成立后效果很快显现,南通市区12家医院统计显示,12家医院呈现出“就诊数量与同期相比上升,医患纠纷总数下降”的趋势。
“私了、官了、诉讼、调解,在解决医患纠纷的四种途径中,更多的医患双方把调解作为了首选。”南通市司法局局长张武林说,南通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构建具有“中立性、联动性、权威性”的医患纠纷调解新机制。3年多来,全市医患调解机构所调结纠纷实现“零反悔”,没有发生一起因医患纠纷引起的上访事件。
南通市崇川区按照婚姻家庭、房屋征收、劳动合同等领域,分别设立了专业调解工作室,调解人员皆由行家里手担任。68岁的陆锡铭曾任崇川区拆迁征地安置办公室副主任,他精通有关拆迁的法律法规,2008年担任崇川区房屋征收纠纷调处工作站首席调解员。6年来,陆锡铭调处拆迁安置纠纷300多起,把一些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矛盾纠纷大调解不是单纯的‘和稀泥’,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纠纷、化解矛盾、实现和谐。”南通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邵怀德说,全市从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政法”中选聘群众威信高、责任心强、熟悉法律政策、有调解专长的人员担任专职调解员,以他们的公道正派树立威信、赢得认可。
近年来,江苏不断丰富发展“大调解”机制,使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更加有机地衔接,创新诉调、检调、公调、访调等对接机制,预防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
交通事故纠纷与群众关系最紧密,处理稍慢就不利于纠纷解决。海安县道路交通事故联调快处中心突出“快”字,创新交通事故“彩信通”快速处理机制,一旦发生轻微交通事故,驾驶人可以马上用手机拍照发彩信到中心,并根据中心回复进行下一步行动,便捷高效。
苏州市高新区交通事故处理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强调公安行政调解“快处快赔”。在一栋楼上,集交通事故处理、交通巡回法庭、人民调解工作室、法律援助工作站、保险理赔窗口等为一体,交通事故当事人再也不用在不同单位之间跑来跑去,一站就可以解决问题。
江苏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张新民介绍说,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在调处中心设立专门调解小组、在行政主管部门设立调解工作室、组建专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在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14个领域建立了专业调解组织10258个,有效整合了专业调解和社会调解资源,提升了调解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调解组织网络覆盖全社会(小标题)
今年5月8日上午,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红石社区一位老人因母女纠纷,到社区里的“和阿姨”调解工作室哭诉,“和阿姨”何凤英一边耐心地听老人诉说,一边劝慰她。
这一幕是“和阿姨”调解工作室的常态。沙家浜镇的老妇女主任何凤英退休后,搞起了调解工作,以一对一、多对一的调解方式及贴心的服务深受群众欢迎。“和阿姨”在沙家浜镇逐渐成为了一个品牌,全镇13个行政村都建立了“和阿姨”调解室,大小矛盾基本不出村。
民间纠纷,居间调解,不伤和气。像“和阿姨”这样的民间调解室在江苏越来越多,同时还出现了各具特色、声名远播的个人调解室。
三和调解工作室在扬州市宝应县贾林村久负盛名。2010年3月18日,贾林村村民刁人贵在自己家里挂牌成立了工作室,先后调处了全村40余起矛盾纠纷。目前,个人调解组织已经覆盖到宝应县287个行政村,全县两年多来无恶性案件发生。
“小病会累积成危害健康的重症,小矛盾同样也会演变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必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是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的硬道理。”海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盛慧琴说,全县553名专职调解员全部下沉到基层网格一线,为群众打造15分钟调解服务圈。去年村居(社区)调解组织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87件,占总量7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98.8%。
青剑湖社区建于2004年2月,是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动迁安置社区,总人口2.5万人。社区完善综治办、警务室、治保会、调委会、外来人员登记服务站等“五位一体”工作平台,组建了楼道长、老娘舅志愿者等调解队伍,去年13起矛盾纠纷全部调解,社区呈现出文明、和谐、幸福的新气象。
据介绍,江苏在省、市、县三级建立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乡两级建立了由司法、公安、工商、信访、国土、城管等职能部门参与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调解组织,在农村村民小组、城镇居民小区、企业车间班组等广泛建立了调解信息员队伍,基本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社会”的大调解组织网络。
标本兼治促基层和谐稳定 (小标题)
实行矛盾纠纷“大排查”、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在推进平安建设过程中,江苏各地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逐步实现事前预防、主动掌控、有效解纷。
在淮安市,重点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因为损害了部分群众利益而被“否决”,这样的事情近年来已经出现多次。2006年,淮安市委、市政府为改变维稳工作“马后炮”的局面,积极探索全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07年至今,全市未发生一起进京集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
在徐州市,未经稳评的重大事项,市县两级政府常务会一律不予审议。2012年,全市开展稳评事项815个。同时,全市发动农村地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成立“三老工作室”1561个,在化解基层矛盾方面功不可没。
群众安全感是社会治安的晴雨表,是平安建设的试金石。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近3年来,江苏共组织排查活动23万余次,排查出各类治安重点地区1811个,并进行了全方位整治。先后投入经费39亿多元,对7500多个“城中村”、老小区进行了改造和整治,对近200个软弱涣散的治安重点地区基层党政组织进行了整顿。省、市、县三级挂牌督办的212个重点地区全部整改到位。
带去真情倾听民声,带上诚意化解矛盾。从2011年起,江苏在全省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的“三解三促”活动。近两年来,全省5.5万多名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走访群众36.5万人、办实事13.9万件,有效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
据统计,10年来,江苏共调处矛盾纠纷400余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95%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了乡镇以下,实现信访问题、群体性事件全面下降,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
江苏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张新民介绍说,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在调处中心设立专门调解小组、在行政主管部门设立调解工作室、组建专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在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14个领域建立了专业调解组织10258个,有效整合了专业调解和社会调解资源,提升了调解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调解组织网络覆盖全社会
今年5月8日上午,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红石社区一位老人因母女纠纷,到社区里的“和阿姨”调解工作室哭诉,“和阿姨”何凤英一边耐心地听老人诉说,一边劝慰她。
这一幕是“和阿姨”调解工作室的常态。沙家浜镇的老妇女主任何凤英退休后,搞起了调解工作,以一对一、多对一的调解方式及贴心的服务深受群众欢迎。“和阿姨”在沙家浜镇逐渐成为了一个品牌,全镇13个行政村都建立了“和阿姨”调解室,大小矛盾基本不出村。
民间纠纷,居间调解,不伤和气。像“和阿姨”这样的民间调解室在江苏越来越多,同时还出现了各具特色、声名远播的个人调解室。
三和调解工作室在扬州市宝应县贾林村久负盛名。2010年3月18日,贾林村村民刁人贵在自己家里挂牌成立了工作室,先后调处了全村40余起矛盾纠纷。目前,个人调解组织已经覆盖宝应县287个行政村,全县两年多来无恶性案件发生。
“小病会累积成危害健康的重症,小矛盾同样也会演变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大问题。必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这是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的硬道理。”海安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盛慧琴说,全县553名专职调解员全部下沉到基层网格一线,为群众打造15分钟调解服务圈。去年村居(社区)调解组织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087件,占总量70%以上,群众满意率达98.8%。
青剑湖社区建于2004年2月,是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动迁安置社区,总人口2.5万人。社区完善综治办、警务室、治保会、调委会、外来人员登记服务站等“五位一体”工作平台,组建了楼道长、老娘舅志愿者等调解队伍,去年社区里发生的13起矛盾纠纷全部得以调解,社区呈现出文明、和谐、幸福的新气象。
据介绍,江苏在省、市、县三级均建立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县、乡两级建立了由司法、公安、工商、信访、国土、城管等职能部门参与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调解组织,在农村村民小组、城镇居民小区、企业车间班组等广泛建立了调解信息员队伍,基本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社会”的大调解组织网络。
标本兼治促基层和谐稳定
实行矛盾纠纷“大排查”、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开展“三解三促”活动,在推进平安建设过程中,江苏各地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标本兼治,逐步实现事前预防、主动掌控、有效解纷。
在淮安市,重点招商引资的大项目因为损害了部分群众利益而被“否决”,这样的事情近年来已经出现多次。2006年,淮安市委、市政府为改变维稳工作“马后炮”的局面,积极探索全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07年至今,全市未发生一起进京集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
在徐州市,未经稳评的重大事项,市县两级政府常务会一律不予审议。2012年,全市开展稳评事项815个。同时,全市发动农村地区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成立“三老工作室”1561个,在化解基层矛盾方面功不可没。
群众安全感是社会治安的晴雨表,是平安建设的试金石。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近3年来,江苏共组织排查活动23万余次,排查出各类治安重点地区1811个,并进行了全方位整治。先后投入经费39亿多元,对7500多个“城中村”、老小区进行了改造和整治,对近200个软弱涣散的治安重点地区基层党政组织进行了整顿。省、市、县三级挂牌督办的212个重点地区全部整改到位。
带去真情倾听民声,带上诚意化解矛盾。从2011年起,江苏在全省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的“三解三促”活动。近两年来,全省5.5万多名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走访群众36.5万人、办实事13.9万件,有效促进了基层和谐稳定。
据统计,10年来,江苏共调处矛盾纠纷400余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95%以上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了乡镇以下,实现信访问题、群体性事件全面下降,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
(执笔:本报记者 雷晓路 孙春英 丁国锋 李恩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