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限容忍最高限保护最高法3起典型案例树依法严惩裁判导向
幼儿园虐童、父母虐童;公职人员、教师性侵未成年少女;组织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等事件屡出,引起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
今天,最高法从全国各地法院审理的强奸、猥亵留守女童、虐童、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案件中选择3起典型案例发布,其中两起为死刑(含死缓)判决。
最高法刑一庭副庭长薛淑兰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布这3个典型案例,目的就是指导各级法院进一步加大惩治侵犯未成年人犯罪力度,尤其是对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分子,依法应当判处死刑的,决不手软。
受侵害者远多于曝光量
“鲍某强奸案”是一起典型的教师校园性侵女童案。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小学教师鲍某以辅导学习、打扫卫生、打乒乓球等名义,先后将方某、徐某等女学生骗至学校器材室、办公室和油印室等处,强迫其观看淫秽图片和录像,趁机摸弄各被害人胸部、阴部,猥亵各被害人数十次;又以此方式奸淫方某、徐某等数十次,并且拍摄这些孩子的裸照或者被奸淫照片、视频。
经审理,法院最终认定鲍某犯强奸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猥亵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经最高法复核核准,鲍某已于近日被执行死刑。
“身为老师,本应为人师表,鲍某却利用教师身份,在两年多时间里猥亵9岁至10岁幼女7人,多达数十次,又数十次奸淫其中6人,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情节极其恶劣,罪行极其严重,理应受到法律严惩。”薛淑兰表示。
薛淑兰告诉记者,现实生活中幼女受到性侵的案例,远多于媒体曝光的数量。受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有些受害者家属最终选择和实施侵害者“私了”。如果对这种情况一味姑息,危害将非常严重。因此,只要案件进入司法程序,法院必须树立依法严惩的裁判导向。
此外,薛淑兰还透露,涉及性侵幼女的另外两个罪名,嫖宿幼女罪和强迫、引诱未成年人卖淫罪,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看法。“但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法院必须对此类犯罪从重惩处,最高法将通过发布典型案例方式对各级法院进行指导,尤其是对一个行为符合两个以上犯罪构成的案件,要择一重罪论处。”
权威文化种下虐童恶果
“李艳勤故意伤害案”曾是一起震惊全国的继母虐童案件。被告人李艳勤以不写作业、不听话为借口,经常采用掐、拧、踢、烫等方式殴打继女申某,致申某全身伤痕不断。
2012年4月29日晚,李艳勤在其租住处又因琐事殴打申某,致其腹部受伤,后又多次殴打申某腹部等,申某因受钝性暴力作用造成肠管破裂,致感染性休克死亡。法院依法认定被告人李艳勤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李艳勤借‘教育’之名,经常对申某进行打骂虐待,并最终将其殴打致死,情节极其恶劣,应依法惩处。”薛淑兰解释说,鉴于李艳勤有抢救被害人的行为,且归案后能够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对其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薛淑兰认为,虐童事件一再发生,是家庭“威权文化”种下的恶果,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家庭,孩子仿佛是父母的“私人财产”,任凭父母摆布。虐童绝不是某家某户的家务事,是否是亲生父母并不影响对虐童行为定罪量刑,继父母、养父母等家庭成员实施虐待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可定虐待罪。
她表示,最高法已展开的“反家庭暴力”项目就包括如何保护家暴中的儿童。最高法今后将继续与公安、妇联积极配合,共同推进反家暴立法,同时适时发布相关司法解释性文件,推进社会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
针对去年以来媒体广泛报道的幼儿园虐童、敬老院护工、保姆等虐待老人事件,薛淑兰表示,虐待罪在立法上把犯罪主体限定得比较严格,仅指家庭成员,因此目前法院只能按照现行法律有关规定定罪量刑。
打击未成年犯罪组织者
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被告人邓家文先后在广东省翁源县城多家宾馆开房给多名12岁到15岁的未成年人住宿,并提供吃、玩等条件,多次组织、指使他们入室盗窃财物。
如2010年8月8日,在邓家文组织、指使下,未成年人杨某、林某采取威吓方式迫使黄某(12岁)带杨某到自己家中,杨某盗得现金200元及手机一部(未估价)。后杨某将现金和手机交给邓家文。
法院依法认定被告人邓家文犯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并处罚金2000元;同时邓家文还犯有敲诈勒索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9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7年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
薛淑兰表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会使这些未成年人受到不良行为和观念影响,增大教育改造这些未成年人的难度,危害性很大,对这种行为关键是打击组织者。
“最高法准备发布更多类型的典型指导案例,希望有效惩治相关犯罪,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薛淑兰说,最高法一向重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在依法惩处相关犯罪的同时,还积极延伸司法职能,参加综合治理,与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研究未成人犯罪预防措施,希望通过加强审判机关和其他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强化司法保护与社会保护的对接。
稿件来源: 法制日报政法司法 记者李娜袁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