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法治丹凤 > 法治动态 > 正文
人民日报祛除官场坏习气系列文章
时间:2014-11-12 10:04 来源:丹凤县司法局 作者:丹凤县司法局
 
祛除官场坏习气之一
来源:《人民日报》詹勇( 20141103 04 版)
  “四体不勤”是种特权病——祛除官场坏习气之一
 
  随着反“四风”、改作风的深入,从严治党成为政治新常态,一些干部身上的“不适应症”也越来越明显。这如同一面镜子,愈发折射出不良习气、不正之风的危害。
 
  比如,机场贵宾厅关闭后,有人就犯了难。河北一名县委书记感叹:虽然坐了无数次飞机,但取消贵宾厅等细致服务后,我比刚进城的农民还懵懂,订票、取票、换登机牌等,不问就不知道,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除了不会办理登机,一些干部去医院不知道怎么挂号、乘公交车不知道如何投币刷卡、参加培训会走错教室……当作风建设的紧箍咒念紧了,超配的秘书“转岗”了、围着转的工作人员没了,一些干部开始“亲自”做事情,结果出了窘态、闹了笑话,工作生活“难以自理”。这种“本领恐慌”,值得深思。
 
  毛病是惯出来的,一些干部之所以“难以自理”,症结在于长期四体不勤、高高在上。有的凡事都有人代劳,“端不了杯、提不了包、开不了门”;有的患上秘书依赖症,没有人代拟讲稿、安排事宜,就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甚至不会思考;还有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让家里人“搭便车”享受各种服务。长此以往,必然能力退化、积弊日深。
 
  当年,毛泽东同志用“骄娇二气”来形容某些领导干部的不良作风,以之来观照“四体不勤”,可谓切中要害。骄是娇之源,娇是骄之表。骄气,实质就是一种官气。贪图享受、热衷“官威”,是造成领导干部“四体不勤”的重要原因。一些干部当官做老爷,摆官架子耍威风、追求特权攀比享受;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极力媚权奉承,全方位、无死角地伺候,自以为会“来事”、很“懂事”。正是在这种唯权、唯上的不良生态中,一些领导干部的娇气日益滋长,“四风”问题积重难返。对此,有人一针见血:“四体不勤”其实就是特权病,干部生活能力不足的背后,是权力的无所不能。
 
  可能有人会说,拎个包、端个杯等,都是小事,何必如此计较?然而,真是这样吗?“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且不论“四体不勤”让干部自身又娇又弱,试问:一些人长期车马开道、前呼后拥,不接地气,不问疾苦,会真的把群众放心上吗?细节之处见作风,如此“官老爷”做派,在群众那里又是个什么形象?一位基层党员的话令人警醒:一些“四体不勤”的干部浮在空中,何谈执政为民?他们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恶化了干群关系。
 
  鲁迅先生曾经自省“皮袍下面藏着的‘小’”,那些“一抖肩膀就有人接大衣”的“官老爷”,更应反省思想上的病变。把自己看重了,把群众看轻了;把权力看大了,把责任看小了,“总开关”就会拧不紧,就会搞不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也充分说明,作风之弊的“病原体”还未根除,抓常、抓细、抓长的“木鱼”还得驰而不息地敲下去。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人民至上,才会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一代代党的优秀干部那样,放下架子、打掉官气,和群众一块苦、一起过、一块干,干一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业。
 
祛除官场坏习气之二
来源:《人民日报》纪东冲( 20141104 04 版)
 
沽名钓誉”扭曲名利观——祛除官场坏习气之二
 
  一段时间以来,“偶遇新闻”频现。有“偶遇”领导干部乘地铁、坐公交的,有“不经意”得知领导干部下乡调研自带方便面的。偶尔一起不足为怪,但“偶遇”成风则令人起疑。
 
  一些领导干部制造“偶遇”,无非是想宣扬自己低调、务实、节俭,彰显转作风成效,但“偶遇”太多、刻意做作的本身却泄露了秘密。事实上,从请人给自己代写文章,到频频制造“偶遇”新闻,不论宣扬的手法怎么变,给自己造势的意图没有变,沽名钓誉之心没有减。前些年,有的地方评选“全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五一劳动奖章”、杰出青年,竟然局长、处长纷纷占主角,追名逐利可谓无所顾忌。
 
  诚然,“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原本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对待名利。对于普通人来说,名利心重些,无非世俗市侩一些。但对领导干部而言,沉溺于追名逐利,醉心于沽名钓誉,就无异于打开“潘多拉”盒子,万般恶事多因此而起。不少落马者在追悔时就常常这样写道:“贪图功名利禄是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私心杂念太重,名利思想太强,贪婪私欲过度”。领导干部的名利观扭曲,就不仅容易腐化变质,最终身败名裂,还会误事殃民,败坏党和政府形象。
 
  有的人把升迁看得比什么都重,不惜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或者拉关系、找门路,甚至跑官要官买官。有的人把职级待遇放在首位,争名夺利在前,吃苦受累在后,得名获利的事少一点都不行。有的人以名利得失为干事依据,一看现在规矩多、约束多就干脆为官不为。有的人看到自己一个章、一支笔能使别人发财,就心里不平衡,不吃点拿点卡点要点就不舒坦。有的人看到有名有利的事情就积极作为、扎堆作为,反之就视而不见、相互推诿。凡此种种,皆因名利观扭曲,给官场带来不良风气,使名利当道、实干靠边。
 
  唐代诗人杜牧写道“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白居易则更直白“劝君少干名,名是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极言追名逐利之害。是以,自古而今的君子,多以淡泊名利自居。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上,就曾这样告诫自己:“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雨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今天的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名利上丢人失分、为人所鄙,就在于没有养成共产党人应有的名利观。
 
  陈云写“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的条幅以自警,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杨善洲一辈子追求“共产党员”这个光辉之“名”、“实现人民利益”这个崇高之“利”……他们的事迹至今传为佳话,正是因为他们生动彰显了优秀共产党人的名利观。“视个人名利如粪土”“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各级干部应当也必须具有这样的胸襟与情怀。
 
  “正确对待名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干部的谆谆告诫。身处社会转型期,面对纷繁扰攘,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清清白白为官、踏踏实实干事,我们就能得大自在,亦必将以人格魅力和境界修为赢得百姓尊重和信赖。
 
祛除官场坏习气之三
来源:《人民日报》赵强( 20141105 04 版)
 
“逢迎拍马”害了同志关系——祛除官场坏习气之三
 
  “领导没讲我先讲,试试话筒响不响;领导没尝我先尝,看看饭菜凉不凉。”听上去有些夸张,却活灵活现描摹出了逢迎拍马的官场坏习气。权力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它的周围,总会聚集起一些“忠实”的拥趸,有的是对权力有所求,有的是对权力有敬畏,还有些纯粹是“习惯成自然”。正是诸如此类的溜须,惯出了部分干部的“官场毛病”,也异化了一些地方的政治生态。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别人对自己逢迎拍马,甚至有人对此还心存警惕和反感。但是,伸手难打笑脸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浸染,一些干部在不知不觉中放松、放任直至放纵,从心有抵触到见怪不怪,从半推半就到欣然接受,最终,对各种恭维体贴话很是受用,对各种可心周到的特权服务心安理得,对各种巴结奉承习以为常,没有了反倒觉得少了点什么。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投之。一些人瞅准了这一点,仰领导鼻息,看领导脸色,往往领导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极尽逢迎拍马之能事,甚至只要领导高兴,不惜说违心的话,干昧心的事。在相互需要的情境中,在心照不宣的氛围里,双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拍与被拍,一个逆心而为,一个顺意而享,勾连其间的,是权与利的博弈。一些人把逢迎拍马视作“登龙术”,或自轻自贱、卑躬屈膝,或巧言令色、阿谀奉承,甚至为了攀龙附凤,不惜出卖人格、任由驱使。一些干部面对逢迎拍马,则像是被灌了“迷魂汤”,尽管囿于身份和场合,不得不正襟危坐、义正辞严,却在晕晕乎、飘飘然之际,自高自大、骄傲自满情绪悄然滋长,惟我独尊、自以为是心态逐步抬头。更有甚者,无视党纪国法,僭越原则底线,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投桃报李,腐化堕落。在这样一种异化了的同志关系中,肝胆相照早成奢谈,忠言诤友不见踪影,久而久之,形形色色的关系网越织越密,方方面面的潜规则越用越灵。本该干干净净的从政环境,变成了利益交换、各取所需的交易市场;本该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沾染了人身依附、相互利用的市侩习气。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古代圣贤早已把逢迎谄媚、花言巧语者归入“损者三友”,至今未绝,可见其顽固。一名腐败官员的忏悔之辞则道出了个中真谛:被哄着捧着的“美好感觉就像鸦片一样,让我上瘾”。可见,不管是拍别人还是被人拍,扭曲的都是人性,戕害的都是党性。
 
  小平同志多次严辞告诫:不能把党内同志之间的平等关系,变成旧社会君臣父子关系、猫鼠关系、帮派关系;党的十八大更是强调要“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这些要求,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如果在我们党内“逢迎拍马”之风大行其道,以官为贵、唯官是尊观念广为流布,把封建社会“官本位”那一套照单全收,还谈什么党性、原则、纪律?党风政风,在百姓眼里都是“官风”,“官风正则民风淳”。抵制逢迎拍马,拒绝口是心非,无疑是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一个突破口。切实做到这一点,有点难,其实也很容易,只需要从“亲自”端茶拎包开车门,彼此真诚叫一声“同志”做起。
 
祛除官场坏习气之四
来源:《人民日报》李斌( 20141106 04 版)
 
“团团伙伙”坏了政治规矩——祛除官场坏习气之四
 
  官官勾结、权权交易,拉拉扯扯、搞小圈子,拉帮结派、山头主义……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显示,这些团团伙伙的不良风气,在不少地方依然存在,问题不容小觑。
 
  团团伙伙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和江湖帮派文化的产物,一些人却乐此不疲。他们把权力当私产,大搞选边站队、亲疏远近;谋人不谋事,整天琢磨拉关系、套近乎、抱大腿。更有甚者,对内笼络身边人、组建“个人王国”,对外网罗亲朋故友、同学同乡形成关系圈,打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一些人之所以热衷于此,就在于信奉“朝里有人好做官”“进了圈子才算进了班子”,或则谋求圈子庇护的安全感,或则寻求团体谋私的超能力,为此不惜突破政治规矩、纪律,失底线、踩红线。
 
  “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传统文化提倡和而不同、群而不党的君子之交,党内向来主张同心同德、清清爽爽的同志情谊,反对“圈子文化”和“山头主义”。说起自己的晋级晋职,很多人深有同感地说,自己没去领导那跑与送,但照样被重用,可见“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断言”是以偏概全。很多领导干部在为人处世过程中,讲友谊,但更讲原则;讲人情,更讲党性;讲交情,更讲规矩。应当看到,这是我们干部队伍的主流。
 
  但也必须警醒,私情占了上风,公义就会弃如敝屣;关系粉墨登场,原则就会溃退失守;利益高于一切,法纪就会蒙尘。找靠山、搞依附、拉关系成风,官场风气就会污浊,政治生态就会恶化。干部任用上的带病提拔、任人唯亲,经济活动里的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司法过程中的以言压法、以钱提人,往往都是团团伙伙的影子在作祟。一些地方呈现“塌方式腐败”“系统性违纪”,则是拉帮结派结出的恶果。
 
  拉帮结派虽然一时风光无限,到头来却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湖南第一女巨贪蒋艳萍,仗着“有的是关系”,公然打击举报者,迎来的只有死缓。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侥幸地认为“即使出了事,组织上查,也会有人替我挡一下”,结果是死刑加身。自以为能呼风唤雨,殊不知,唤来的不是法外之权,而是天网恢恢;自以为抱团就能取暖,殊不知,取来的不是融融暖意,而是玩火自焚的烈焰。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枝枝蔓蔓的关系网不好用了,形形色色的靠山和掮客不灵通了,清清爽爽的政治生态开始形成。继续严明纪律规矩,净化政治生态,才能让那些仍然对搞团团伙伙那一套抱有期待的人彻底断了念想。尤其是,在干部选拔任用、重要政策出台等关键环节上,着重突出民主决策和群众监督对一言堂、一支笔的限制作用,人身依附、攀结关系的陈规陋习就会逐渐祛除。
 
  “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习近平总书记的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应当铭记,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利益输送,绝不允许自行其是、阳奉阴违。更应永远明白,真正的“护身符”,不是“哪条线”“某圈子”“谁的人”,而是心中那把遵纪守法的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