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危害社会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在社会各个领域呈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它也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称之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从2009年初至今丹凤县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来看,未成年人犯罪皆占到了当年刑事案件的10%以上;从案件类型来看,主要以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破坏公共设施为主;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以下文化的有12人,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70%以上。纵览我县近年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一般来说,其犯罪的年龄阶段大致为: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开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5—18岁进入犯罪高峰期;二是犯罪类型多元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活动为主,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重、特大案件比例逐年上升,居高不下,在杀人、强奸、抢劫、盗窃四类重大刑事案件中,未成年罪犯已经占到了令人惊讶的比例;三是犯罪手段成人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具有突发性、偶发性的特点,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未成年人犯罪已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征;四是犯罪成员团伙化。团伙作案作为未成年人的主要犯罪形式,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县过去甚至出现过带有“黑帮”、“黑社会”性质的未成年人有组织共同犯罪,团伙内部等级分明、分工明确,对社会治安造成了极大危害。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与成年人犯罪相比较,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成因也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因素。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一是在青春期开始自我意识增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使其产生逆反情绪,与社会对立,走向犯罪; 二是思维活跃,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但由于各方面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观念,从而走上违法之路;三是情感强烈又不稳定,表现出易激动、情感变化强烈的特点,如若引导不好,容易造成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
(二)家庭因素。家庭教育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我们所了解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中,90%都出自于“问题家庭”。各种各样的“问题”家庭造成的家庭教育缺失,成为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主因。一是失和家庭,包括单亲、父母离异、再婚的等等,从小就造成未成年人的家庭关爱缺失,使其性格出现较大问题;二是留守儿童家庭。这类家庭尤其在我县基层地区较为常见,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对子女的关爱教育,而正处在成长期的未成年人缺乏家庭的引导,很容易形成畸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溺爱家庭。这类家庭以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其自小娇生惯养,容易养成自私、任性的习惯,一旦私欲得不到满足,就会冲出道德、法律的防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是“粗暴”家庭。 这类家庭表现为家长教育子女时手段简单粗暴,非打即骂,容易造成子女和家长的严重对立,激化家庭矛盾,使孩子的思想认识恶化;五是放任自流,对孩子不管不教的家庭,一切任其发展,认为“树大自然直”,不理解孩子的困惑,不帮助孩子长进,完全依赖学校教育,等到孩子出现严重问题时,为时已晚;六是父母有不良嗜好的家庭。父母有赌博、酗酒、吸毒等不良行为的,很容易使未成年人耳睹目染从小沾染一些不良习气,或者模仿父母的行为,对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以致其走上犯罪道路。事实证明,和谐稳定的家庭、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而各式各样的“问题家庭”则成为了产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
(三)学校因素。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前沿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相当多的学校所暴露出的教育问题,也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之一。 一是“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尽管我国的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在商洛地区,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未成年人的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对在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使部分学生的成长观念发生了偏差;二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进行“闭门教育”。这样的教育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缺乏正确的引导,以至于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三是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有的老师不注意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动不动就进行批评打骂,甚至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侮辱性的语言,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尤其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如果仅仅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使他们产生仇视和逆反的心理,而这些不健康心理的出现,也正是部分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开始。
(四)社会因素。一是各类不良信息的传播。比如西方传入的一些腐朽的思想、部分影视剧中宣扬的各种色情暴力场景、各种各样的不良杂志书刊,尤其伴随着近些年网络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速度,使未成年人耳睹目染,极易染上恶习。二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吧、歌舞厅、酒吧等不适合未成年人涉入的场所在学校周围频频涌现,使部分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再加之一些社会违法犯罪团伙的诱骗、教唆、威胁,使未成年人的犯罪率直线上升,成为其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诱因。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的愈演愈烈,已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体系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笔者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帮助他们从内心深处构筑起抵御违法犯罪的思想防线和坚固堡垒是防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来武装他们,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他们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奋斗。二是要对未成年人进行“三观”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引导他们树立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从小树立科学的理性精神,要通过生活小事、日常琐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通过理性教育,使他们从小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使他们能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把握好人生航向。同时,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三管齐下,形成合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学校可根据实际,适当开设法律课,使法制教育进课堂、入头脑,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作为一个公民既有权利又有义务,了解法律的意义以及什么是犯罪,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犯罪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在社会中可定期开展社会法制教育,通过典型案例、新闻宣传、建立法制教育基地等措施,加大社会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增强未成年人的守法意识;家庭成员要遵纪守法,父母要作守法的模范,要通过良好的言行和理性的行为帮助女子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
(二)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构筑牢固的家庭防线。一是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要在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要根据子女的实际,从生理、心理、思想品德、学习等方面关注女子的成长,要把子女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健全人格的国家栋梁。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放任自流、粗暴对待。二是父母教育子女时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子女的教育要宽严相济,在生活上要关心爱护,但又不能溺爱,既要给他们一定的生活空间,但又要严格要求;在思想上,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掌握其思想动态,对其不良心理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疏导,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其改正,避免出现责怪打骂。三是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络,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父母在子女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因一些个人陋习或家庭不和睦因素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
(三)创新学校的教育模式。一是要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及执行力度,认真解决未成年人辍学、失学问题。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条件和治本之策,各相关部门,要站在贯彻执行法律和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度,认真解决未成年人辍学、失学问题,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率,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贫困地区,要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的执行力度,确保适龄未成年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二是学校教育要注重对中、小学在校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切实抓好学校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的落实,采取多种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中、小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与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树立学生的荣辱观、美丑观,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良好习惯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提高未成年人对外界不良诱惑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要加快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
(四)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社会环境。一是要加大对音像、书刊市场的整治力度,各级、各类电视台、出版社要以对社会负责、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负责的态度,做好各类节目、报刊的制作和传播,清理暴力、色情等对未成年人有负面引导作用内容,封杀宣扬恶势力争斗、火并等影视作品的传播,取缔一些低级趣味的电视节目及杂志书刊。二是要加强对网吧的综合治理。近年来网吧和上网已成为对未成年人影响最大的精神、文化媒体,不少地区的未成年人犯罪都不同程度的与网吧和上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规范网吧和网站管理是当务之急,要坚决清理宣扬色情、暴力和引诱犯罪内容的一些网站,同时对未成年人出入网吧要严格加以限制。三是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禁止在学校周围范围内开设网吧、酒吧、歌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出入的营业性场所,同时对那些扰乱教育秩序,骚扰校园治安,教唆学生犯罪的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严惩,并要加强警力对校园附近进行安全巡逻,给广大的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免其滑向犯罪的深渊。(县政府办 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