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丹凤史志地情专栏 > 正文
陕南游击队领袖、豫鄂陕军区陕南指挥部司令员巩德芳及满门忠烈墓园
时间:2017-10-13 09:53 来源:丹凤县人民政府 作者:史志办

巩德芳,乳名三勋,曾用名张玺,1909年5月29日生,男,汉族,今丹凤县棣花镇巩家湾村人。1938年4月,经中共商洛工委书记王柏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根据党组织指示,组织处决了破坏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茶房联常备队队长谢孝廉,建立了商洛第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人民武装。1940年又率部在四方岭设伏击毙反共顽固分子冯麟生,后回陕甘宁边区整训,创办“德记骡马店”,为商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抗战胜利,他回商洛发展武装,争取了竹林关、龙山一带张奎、谭道鹏两支地方武装,使游击队达800多人。1946年春巩德芳任中共商洛工委委员和游击指挥部指挥,不断扩大游击区。1946年,他接应中原突围部队到商洛,8月2日,与李先念在留仙坪会师,组建二分区,任司令员。两部合编后,并肩作战50多次,开辟了豫鄂陕根据地。组织群众和部队严密掩护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等领导在商洛安全度过3个多月并顺利抵达延安。1947年春,豫鄂陕军区主力奉命北渡黄河休整,德芳受命任中共陕南工委委员、陕南指挥部司令员,同副书记、副政委王力率少数游击队坚持根据地内斗争。在日益尖锐的斗争中,常常风餐露宿,不见粮食,使他积劳成疾,于1947年3月23日病逝于商县姜家岭,并埋在此地,时年38岁。德芳病故后,国民党地方头目为了邀功领赏,将他的尸体挖出,割下头颅,悬挂于商县城门示众。

建国后,巩德芳被批准为革命烈士,遗骨迁葬于金凤山商洛市革命烈士陵园。他一家六口,为革命被敌杀害,堪称“满门忠烈”。1983年8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撰写《纪念巩德芳同志》一文,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巩德芳一家两门及亲属7人为革命牺牲,英烈满门,遗风薰人。1984年,丹凤县委、县政府为巩德芳烈士亲人修建了满门忠烈墓园,内有他的父亲巩怀让、母亲、伯父巩怀富、妻子张菊娃和堂兄巩德彦的坟墓。建有牌楼,两侧镌刻着“唯剩丰功垂青史,犹存亮节启后人”的挽联,正中的大理石上镌刻着原国家主席李先念1983年亲自撰写的《纪念巩德芳》一文。现在看到的是2009年经丹凤县民政局投资修缮后的。

巩德芳一生对党和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其功绩主要有三点。一是为抗日救国,发展商洛地方党及武装力量,处决了一些反共、破坏抗日分子,在商洛山中插起了抗日武装的战旗。二是在陕甘宁边区整训时,创办了“德记骡马店”,领导陕南革命者开展大生产运动,为商洛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第三个贡献,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接应了李先念率领的七千多人的中原突围部队稳居陕南,协助李先念创建了以商洛丹凤为中心区域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1946年7月,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率领中原突围部队,从湖北宣化店胜利到达陕南。部队在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巩德芳等同志奉西北局命令,带领陕南游击队全力接应,供应粮稞,顾全大局,掩护中原军区领导安全养伤,顺利抵达延安,出色地完成了毛泽东主席、党中央交给的任务。毛主席曾在一份电报中4次提到巩德芳,称他是陕南游击队领袖。遵照战略部署,他协助李先念创建的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牵制了大批敌人,坚持在商洛战斗一年零一个月,在保卫延安和整个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47年春,豫鄂陕军区主力部队北渡黄河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