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洞村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是花园乡的东大门,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202户1124口人,耕地面积1455亩,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57元。
2010年银洞村实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以来,共累计投入资金98万元,其中县扶贫局扶持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资现金30万元,水泥330吨,群众自筹资金20万元。群众筹劳29820个工日。通过工程实施现已按时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狠抓产业发展不松懈。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核桃、山茱萸等林果业,全村新栽实生核桃500亩15000余株;科管山茱萸1000亩,科管核桃500亩,种植丹参530亩;发展养猪大户10户,饲养310头商品猪,发展普通户150户,饲养生猪780头;发展劳务输出305人,实现收入260万元。驻村工作队还指导村上完善五花山茱萸种植专业合作社日常管理运营,为产业大户投放贴息贷款70万元,全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期658人(次)群众得到了生产技术指导,为群众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改善基础设施见成效。全村已硬化村组道路2条1.5千米;入户道路硬化1.35千米,修蓄水池21立方米,埋设管道9.2千米;已安装用户池160个。今年遭遇7.23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后,乡上坚持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不掉队,组织干部群众迅速开展灾后生产自救,组织机械22台次,清理道路塌方21处6800余方,修复水毁通村公路2 千米,修复水毁桥梁3座,涵洞7个,修复河堤800米,硬化水毁通村公路500米。在大灾面前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未受干扰。
三是民居环境改善换新颜。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改善了银洞村脏乱差的生活场景,完成民居整治115户,11816平方米,新建沼气30口,改厕105个,改圈100处,改灶60口;完成危房改造11户、42人、33间;油染门窗1120个,硬化院落105户,10600平方米,新修入户路48户、1168米。栽植绿化树木600株。
四是社会事业大发展。新建农民健身广场1500平方米,使群众娱乐有了活动场所。新建社区办公室4间200平方米,新建村卫生室3间60平方米,改善了村级党组织和公共社会事业兴办的条件。
五是加强了村支部建设。以“五个好”为目标,认真实施“富民和谐”党建工程,深入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全面推行“一册两聚四会制度”。做到了组织活动正常化、议事制度民主化、村级领导班子团结,增强了党员队伍的三力。通过建章立制,完善村干部队伍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发挥了村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六是强化措施、量化管理、狠抓落实、锤练了乡村干部作风。一是制定了干部包抓新农村工作机制。乡上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了对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一线力量。全乡形成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队员包组包户抓、党员干部包重点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二是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广泛宣传,层层动员,与群众一起探讨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办法,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依照标准,严格管理。组织道路硬化工程和民居环境整治工程两个专业施工队,按照统一标准,逐组施工,逐户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达到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要求。四是目标定位,职责到人。将新农村建设任务分解细化,量化到人,落实包抓责任制,实行“周检查、旬评比、月通报”制度。将任务目标与驻村干部、村干部工资相挂钩,奖优罚劣,使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五是封闭管理,双签出库。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物资采取入库专人管理,出库两人双签,即驻村工作队长、村主任同时签字发物资的制度,负责包抓工程的乡村干部监督实施到位,保证了资金和物资在使用方面的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