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丹凤县围绕建设“一县五区”总目标,坚持生态优县战略,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抓手,强力推行河长制、田长制、林长制,扎实开展秦岭五乱问题及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多年为优。对标《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规范,全县各部门扎实开展工作,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38项指标全部达标。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健全机制体系强支撑。成立了以县政协主席为组长、组织部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29个部门和12个镇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推进专班,设立了丹凤县政协“生态宜居示范区”委员工作室,积极协助工作专班开展相关工作,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考核办法》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各镇办、部门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和绩效考核范围,增强各镇办、县直部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是持续狠抓整治,紧盯生态保护主战场。纵深推进蓝天保卫战。强化各镇办及部门联防联控力度,统筹控车、减煤、禁燃、治源、抑尘、增绿“六大工程”,开展“散乱污”综合整治,近年来,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超过330天无重污染天气。持续深化碧水保卫战。以“河长制”为抓手,深入开展“一江四河”水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六个一”工作举措,每镇每月集中力量清理整治辖区河流,确保达到“河岸整洁、河面清洁、河流畅洁、河岸绿化、水质达标”的目标,推动创建“示范河湖”、“幸福河湖”。加快镇村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质监管措施,丹江丹凤下、竹林关雷家洞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精准发力净土攻坚战。加强企业生产过程土壤环境风险管控,持续推进耕地周边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严控化肥和农药使用,化肥使用量减少3.3%,化肥利用率达到42%,秸秆还田回收率达92.07%;开展农药减量增效,农药利用率达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93.5%,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11%。
三是聚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同推进。以绿色产品为方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化、景区化、品牌化“四化”提质,大力推广“秸-菌-饲-沼-肥-果”“菜-饲-畜-沼-肥”“果-畜-草-肥”等农业生态循环典型技术模式,持续壮大“菌药果畜酒”五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绿色产品集聚区。山水致诚肉类精深加工、果蔬现代农业园区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农业园区4个、示范专业合作社8个。以绿色循环为目标,转型提升生态工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凤林公司活性炭扩能、华能农光互补、丹凤县固体废物及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抓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建设,五谷源核桃精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新建标准化厂房7.5万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6家。以康养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打造中国养名县为依托,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重点打造金山康养城,建设棣花文化旅游、商山体育运动、峦庄健康中药、竹林关生态休闲四大康养示范区,推进棣花康养小城、商山森林公园、商邑文化产业园等文旅项目建设,完成了“雄关古镇.十里桃花”国家4A级景区、水上渔岭3A级景区、金山、棣花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成功举办“丹凤花开等你来”主题节会活动,全面叫响“一城红酒·百年味道”品牌。
四是立足共建共享,营造生态理念大共识。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依托“三区三线”,完善“多规合一”规划管控体系,做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加强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和村庄规划,加快金山康养城、红酒文化城、江南教育城、老君文化城四大片区开发,强化主城区辐射带动,做好产城融合文章。提升城区精细品质。开展城镇建设管理提质年活动,实施城市十大更新行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5万平方米,落实12条示范街路和16个社区网格化管理责任,建成14处口袋公园,全县建成区绿化面积245.174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逐年提升。升级秦岭山水乡村。以“两改两转三促进”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改厕56055座,普及率达70.1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6.37%。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达到90%以上。